苏轼的《竹·今日南风来》是一首五言古体诗,通过描绘竹子在风中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坚韧不拔、刚正自持的高尚品格。
诗文赏析
起首两句:
“今日南来风,吹乱庭前竹。”
描绘了初秋时节南风吹起,吹乱了庭院前的竹子。这一句不仅点明了写作的缘起,也通过“乱”字表现了竹子受风摆布、颠来簸去的情态,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处境。
三四两句:
“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竹枝摇曳,发出或低沉或高亢的飒飒声,如乐音飞扬,中音中律;枝叶纷乱披洒,如万千刀枪相对,兵刃碰击。这两句通过比喻,神形兼备,写得新奇醒目,既描绘了竹子的声音,又表现了其风姿。
五六两句: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风声萧萧,冷寂而无生气,天地间一片风折雪摧令人惊悸的氛围。而竹呢,宁可折倒受尽摧残,也不接受任何侮辱。这正是竹所特有的柔韧刚毅、气节凛然的品格。这两句妙在表面咏竹,实则抒写一己胸怀,表达了诗人虽处逆境却刚正自持,宁可受尽摧残,也不接受任何污辱的精神。
七八两句:
“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南风终于停息了,翠竹又回到原本端正的模样。竹依然亭亭玉立,翡翠般的枝叶依然潇洒地四面披覆。真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竹之安然自若,骨节清刚,正反映了苏轼豁达的品格。
结尾两句: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诗人在此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竹子依然健在,而诗人却被囚禁在御史台,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竹子的坚韧和诗人的无奈。
总结
苏轼的《竹·今日南风来》通过描绘竹子在风中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坚韧不拔、刚正自持的高尚品格。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表达技巧,将风中竹子的声音、风后竹子的姿态形象地表现出来。诗人借竹抒发了自己虽处逆境却刚正自持的精神,表达了自己宁可受尽摧残,也不接受任何污辱的坚定立场。这首诗不仅是对竹子的赞美,更是对自身品格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