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选择学医的初衷是 拯救国人的生命和解除病痛。他认为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医疗水平低下,导致国人饱受病痛之苦。特别是当他父亲因医生医术低劣而不治身亡后,他更加坚定了学医的决心。
然而,鲁迅在学医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仅仅治疗身体的疾病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他目睹了国人在战争中表现出的麻木不仁,认为精神上的觉醒和改变才是拯救中国的关键。因此,他决定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唤醒国民的思想,改善社会的整体健康状况。
具体来说,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对医学事业的失望:
鲁迅深感传统医学的局限性和无效性,认为医学只能治疗身体的疾病,而不能治疗社会的病态。
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鲁迅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痛苦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关注,认为文学能够更广泛地反映和影响社会现实。
文学理想的追求:
鲁迅对文学有着无限的热爱和追求,认为文学是一种能够真实反映人性和社会问题的艺术表达形式。
时代背景的影响:
鲁迅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社会上存在着很多不公和不平等的现象,人民的生活状况也非常困难。他坚信自己的文学创作可以为人民做出一份贡献,唤醒人们的觉醒和反抗。
个人经历和感受:
鲁迅的家庭贫困,父亲因病重而去世,这些经历让他感到自己的使命是通过文学来呼吁社会,为人民谋福利。
综上所述,鲁迅选择学医是为了拯救国人的生命和解除病痛,而弃医从文则是为了拯救国人扭曲的心灵,通过文学的力量唤醒国民的思想,改善社会的整体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