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文案网-每一句文案都惊艳世界

红豆文案网-每一句文案都惊艳世界

古文怎样断句?

59

古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是阅读古文的基本能力之一。断句的目的是为了使句子更易于理解,帮助读者把握文章的大意和结构。以下是一些基本的断句方法和原则:

通读全文 :在断句前,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中心思想。这有助于确定文章的节奏和停顿。

找出关键词

虚词:

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如“之”、“者”、“也”、“矣”、“乎”等,常常是断句的地方。这些词前后往往需要断句。

动词:动词或形容词谓语通常标志着一个句子的结束,是断句的重要依据。

名词:人名、地名、事物名等通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其前后往往需要断句。

代词:如“吾”、“尔”、“汝”、“余”等,代词的使用也常常标志着句子的停顿。

利用对话标志:

文言文中常用“曰”、“云”、“言”等词来标示对话,这些词前后通常需要断句。

遵循语法结构: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有其独特性,如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通过分析这些结构可以辅助断句。

注意句意完整:

断句时要保证句子的意思完整,避免将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分成两个意义不完整的部分。

先易后难:

在断句过程中,可以先从容易判断的地方开始,逐步解决难断的部分。

参考注释和译文:

如果有注释或译文,可以参考这些资料来帮助理解文章,从而更准确地断句。

示例

以《游褒禅山记》中的一段为例: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通过通读和理解,可以在这段文字中合理断句如下: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断句后的句子更加清晰,便于理解。

总之,古文断句需要综合运用虚词、语法、句意等多方面知识,通过反复阅读和仔细分析,才能准确地进行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