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咏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比手法,赞颂了竹子的品格与精神境界。全诗如下:
原文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翻译
无需将竹子砍伐制成乐器,也不必截断作为钓鱼竿。等到千花百草凋零后,它依然在纷纷大雪中傲然挺立。
一、诗句解析
前两句: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通过否定性表述,强调竹子无需被功利化利用。鸣凤管是古代乐器,钓鱼竿是实用工具,诗人借此表明竹子本身具有的独立价值,超越了物质层面的用途。
后两句: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通过季节对比(冬雪与春花),突出竹子在恶劣环境中的坚韧品格。当其他植物凋零时,竹子依然保持翠绿,象征高洁、傲骨与不屈精神。
二、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
诗中通过“不用”与“须”“凋零”与“雪里”的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凸显竹子的精神内核。
意境营造:
以“纷纷雪里”为背景,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意境,反衬竹子的坚韧与生机。
借物言志:
通过咏竹,白居易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追求,隐含其自身坚守节操的人生态度。
三、文化内涵
竹的象征意义:
竹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象征坚韧、虚心等美德。白居易借此表达对君子品格的向往。
文学手法:
该诗开创了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的先河,对宋代婉约诗影响深远。
四、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白居易被贬洛阳期间,正值其推行新政后遭遇挫折之时。通过咏竹,他既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豁达,也寄寓了对高洁人格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