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樨,即桂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传说和象征意义。以下是关于木樨的几个主要传说:
吴刚伐桂
传说内容:唐代小说《嫦娥奔月》中讲述了吴刚伐桂的故事。吴刚因学仙时违反道规,被罚到月宫中伐桂树。尽管桂树随砍随合,吴刚仍不懈地砍伐,最终只能在每年的中秋之夜丢下一支桂花到挂榜山上,以寄托思乡之情。桂花的香气因此飘散到人间,治疗了株洲的瘟疫,人们便将这条河命名为金水,并在金字旁加上三点水,称淦河。
月宫赐桂
传说内容:传说古时候两英山下住着一位卖山葡萄酒的寡妇,她心地善良,酿出的酒香醇甘美。一年冬天,她救了一个瘫痪的乞丐,后来发现这个乞丐和担柴的老人都是吴刚变的。吴刚因善行感动了月宫里的吴刚大仙,大仙赐给寡妇桂子,让她种下后长出桂树,开出桂花。桂花的香气感动了玉帝,玉帝派天兵天将将吴刚抓来,但考虑到吴刚的善行,最终允许他将桂花树带到人间。
木樨地的由来
传说内容:明代时,木樨地原为种植苜蓿饲料的地方,因近音误传成了“木樨地”。关于“木须”的传说也与此有关,因太监们忌讳“鸡蛋”一词,厨师们便将炒鸡蛋借用了“木樨”这个美好的名字,久而久之,“木樨”便谬化成了“木须”。
木樨肉的制作
传说内容:木樨肉并非用桂花制作,而是指用鸡蛋制作的一道菜肴。由于北京人忌讳说“鸡蛋”,便以“木樨”等别名替代。炒鸡蛋时,蛋黄蛋白交融为一体,翻手倒入热油锅,双筷急搅,立即舒展盛开,嫩黄色泽与桂花颜色相近,因此被称为“木樨”。
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木樨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的理解。木樨作为桂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象征着吉祥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