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答应楚王“退避三舍”的情况,具体如下:
流亡与受款待
晋文公重耳在年轻时因国内动荡而流亡他国,先后到达翟、齐、曹、郑、宋、楚等国。在楚国,他受到了楚成王的盛情款待,并被许配以公主。为了报答楚成王的恩情,重耳在离开楚国时向楚王许诺,如果将来他成为晋国国君,而晋楚两国发生战争,他愿意在对阵时“退避三舍”。
回国与即位
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最终成功登上晋国国君的宝座,成为晋文公。
战争爆发与履行诺言
公元前632年,楚晋两国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地区爆发战争。晋文公为了实现他之前的诺言,下令晋军“退避三舍”,即后退九十里。楚军见晋军后退,误以为是恐惧,于是轻敌冒进。最终,晋军在城濮一带打败了楚军。
战略与道义
晋文公的“退避三舍”不仅是为了履行对楚王的诺言,更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战略。通过退避,晋军能够争取到宝贵的战略时间,等待援军(如秦军和齐军)的到来,并在楚军轻敌之际集中兵力进行反击。此外,这一举动也展现了晋文公的宽容大度和高尚品格,符合他作为一国之君的形象。
综上所述,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答应楚王“退避三舍”是出于对楚成王恩情的感激,同时也是为了实现自己之前的诺言,并在战略上取得了成功。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