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成语,它强调在安稳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从而做好准备,以避免灾祸的发生。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正面例子:
晋国魏绛的劝谏
春秋时期,晋国联合其他十二国攻打郑国,郑国向晋国求和并得到同意。晋悼公欲将郑国送的礼物分给功臣魏绛,但魏绛拒绝了赏赐,并劝晋悼公在安乐中也要想到国家的忧患,做好应对准备。他说:“《尚书》不是说过:‘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后深受感动,并采纳了魏绛的建议。
孙叔敖的忧患意识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在受到祝贺时,一位穿着丧衣的老人来吊丧。孙叔敖向老人请教,老人告诉他,在高位时容易骄傲,百姓会离开;权力过大,国君会厌恶;俸禄丰厚,祸患也会降临。孙叔敖听后表示接受教导,并更加谨慎地处理政务。
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理念
唐太宗李世民在国力强盛时,依然保持警惕,对大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他强调居安思危,希望听到大臣们的进谏,以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忧患意识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他认为,忧患可以激发人的斗志,使人发奋图强,而安乐则可能导致人懈怠,最终导致灭亡。
冯道的劝谏
后唐明宗时,冯道劝谏明宗在承平之世也要保持警惕,因为“凡蹈危者虑深而获全,居安者患生于所忽”。他用亲身经历告诫明宗,在安稳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
钱镠的忧患意识
五代时期,吴越王钱镠在功成名就后,其父劝他不要在临安兴造豪华府邸,因为“吾家世田渔为事,未尝有贵达如此,尔今为十三州主,三面受敌,与人争利,恐祸及吾家”。钱镠听从了父亲的建议,保持谨慎,最终避免了一场灾难。
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重要性。在安稳的时候,只有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准备,才能真正避免灾祸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