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为了画好奔马,采取了多种方法和策略,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仔细观察和写生
徐悲鸿常常跟在马车后面,仔细观察马跑动的样子,甚至有时不顾脚下的路而摔倒,满身尘土,但他仍坚持观察和追赶。
他还经常去马场写生,对马的解剖结构有深入的研究,这使得他能够准确地描绘出马的骨骼和肌肉。
笔墨的运用
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马的头、颈、胸、腿等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
他用淡墨画出马身的基本形状及结构,用浓墨加强重要部位的结构,细心收拾鼻、嘴、耳及马关节等部位,用笔劲健有力,突出结构,使马看起来更生动。
追求动势和气势
徐悲鸿画的马强调奔跑的动势和恣肆的用笔风格,充分体现了马驰骋万里、傲气冲天的精神气概。
他通过明暗和体积感的处理,强调焦点透视和高光处理,使马的肌肉和骨骼结构更加立体和生动。
融合中西绘画技巧
徐悲鸿将西画的光影画法应用到画马上,马的臀部和背部常留有大面积的白,通过明暗来表现马的雄健肌肉,体积感十足。
他在构图上追求各种角度的变化,常有背身马、马头向里、马臀在后等透视效果,使画面中的马仿佛要从画里向画外奔出。
精神和情感的表达
徐悲鸿不仅追求外形上的逼真,更注重从内在精神本质来表现奔马的驯良、坚毅、敏捷等性格特征。
他的画作中,马的动势、神态和气势都充满了力量和生命力,体现了他对马的深厚感情和对奔跑中的马的神韵的捕捉。
通过这些方法和策略,徐悲鸿最终取得了成功,成为举世闻名的画马大师。他的《奔马图》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极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