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止中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前进的过程中停下来,想一想,从而能做到对自我的克制、对自我的检阅、自我的思考、对灵魂深处的拷问。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华盛顿的故事: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权力和地位最稳固的时期,选择了辞职。尽管民众都很拥护他,但他为了民主社会的建设和他所爱的民众,毅然决然地辞去了职务。他的“止”是为了更好地“行”,这种克制和思考体现了“于止中行”的精神。
柳宗元的《蝜蝂传》:
在《蝜蝂传》中,柳宗元塑造了蝜蝂“不知止”的形象。蝜蝂在爬行过程中遇到东西就抓取,结果背越来越重,最终因无法承受重量而死亡。这个故事警示人们要懂得适可而止,避免“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司马迁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提到:“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这句话强调了在追求目标时,要懂得适时停止,否则可能会失去原本追求的东西。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故事: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述了一个老虎追樵夫至山洞,结果因过度深入而被石头卡住头,最终被樵夫杀死的故事。这个故事寓意“当止不止者戒”,提醒人们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停止。
李嘉诚和曾国藩的例子:
李嘉诚和曾国藩都是懂得“于止中行”的人。他们在人生的辉煌时期并没有盲目地追求更多,而是适当安排,兼顾工作与生活,从而取得了长久的成功。
这些例子都体现了“于止中行”的重要性,即在前进的过程中要懂得适时停下来思考和规划,以达到更好的行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