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 典故:
晋代文学家左思的作品《三都赋》写成后,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他作品的人只能争相抄写,导致洛阳的纸价大幅上涨。
误解:常被人用来形容东西涨价,或者商品很抢手。
文不加点 典故:
汉末文学家祢衡为别人写了一首《鹦鹉赋》,虽然下笔千言,但他瞬间便一挥而就,文不加点。
误解:经常被人误认为是写文章“不加标点”。
目无全牛 典故:
出自《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经过三年的宰牛经历后,技术已经纯熟,再宰牛的时候,只看皮骨间的间隙,而看不到全牛了。
误解:很多人理解为是缺乏整体观念的意思。
罪不容诛 典故:
西汉时期,河内人郭解是无恶不作的地方一霸,汉武帝下令把他逮捕归案,竟然有很多办案的官员维护他,御史大夫公孙弘认为他罪不容诛,最终汉武帝把他满门抄斩。
误解:意思是一个人的罪恶极大,即使杀了他,也不能抵消他所犯下的罪行。
邯郸学步 典故:
燕国寿陵有一个年轻人,羡慕赵国人走路姿势好看,专门跑到邯郸去学习,结果不但没有学会,反而连自己原来怎样走路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
误解:常被人与“亦步亦趋”“生搬硬套”之类的词语混为一谈,造成误用。
祸起萧墙 典故:
《论语·季氏》中,孔子指出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鲁君,后来遂用“祸起萧墙”比喻祸乱发生在家里或内部。
误解:有些人误用为外部祸乱。
人尽可夫 典故:
春秋时代郑国,祭仲专权,郑厉公让女婿雍纠杀祭足,雍纠将此事告知妻子雍姬,雍姬告知祭仲,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原文“人尽夫也”的意思是女儿呀,天底下随便哪个男人,都可以做你的丈夫,但你的爸爸却只有一个。
误解:现在常用来形容一个女人淫荡、随便、不检点。
想当然 典故: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中,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误解:凭唯心主义的没有根据的推测来断定,指臆断,不根据实际情况。
铁板一块 典故:
吴晗《朱元璋传》中,朱元璋和集团首脑人物虽然同生死、共患难,但并不是铁板一块。
误解:比喻结合紧密,不可分割的整体。
博士买驴 典故: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中,形容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
误解: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这些成语的误解往往源于对典故背景和历史含义的缺乏了解,导致在使用时出现偏差。希望这些解释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些成语的正确含义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