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传说和记载,以下是一些关于大熊猫的历史故事:
黄帝与貔貅:
据《史记·五帝记》记载,在4000多年前,黄帝在阪泉之战中利用了驯养的虎、豹、熊、貔貅(大熊猫)等猛兽大军,最终战胜了炎帝及其部落。貔貅在当时被认为是像虎豹一样威武的猛兽,人们希望勇士像貔貅一样勇敢。
《尚书》与《诗经》中的记载:
在3000多年前的《尚书》和《诗经》中,大熊猫皮被列为给皇帝进贡的珍品,人们认为大熊猫是一种凶猛的猛兽,希望勇士像大熊猫一样勇敢。
《山海经》中的误解: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山海经》把大熊猫描述得诡秘化,认为大熊猫牙齿锋利,能够嚼食铜铁,称之为“食铁兽”。这种误解一直延续到秦以后的人们,他们仍然坚信大熊猫是猛兽。
汉武帝时期的猎杀:
汉武帝时期,宫人还把大熊猫关在上林苑里放养,供皇帝打猎,把成功地猎杀到大熊猫当成是勇敢的表现。
西晋的“驺虞”:
西晋人把大熊猫称为“驺虞”,认为驺虞只吃竹子,不会伤害其他动物,因此把它当作象征睦邻友好的益兽。西晋人在两军交战的中途,如果一方高举写着“驺虞”字样的大旗,就是代表求和、停战。
唐朝的熊猫外交:
唐朝女皇武则天曾将两只大熊猫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天武天皇,这是大熊猫作为外交使者的最早记载。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用大熊猫皮做睡垫、膏药大有益处的理论写了进去,这也加剧了这一古老物种减少的速度。
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的发现:
1862年—1874年期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来华传教,偶然得知中国四川宝兴县蕴藏着丰富的动物物种,其中包括大熊猫。1869年,戴维在宝兴县捕到了一只大熊猫,并将其命名为“黑白熊”,这是大熊猫首次被西方世界所知晓。
罗斯福兄弟的猎杀:
1929年,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两个儿子来到中国,试图猎杀大熊猫。他们最终成功猎杀了一只大熊猫,并将其拍照留念,这段历史成为大熊猫血泪史的一部分。
熊猫外交的延续:
大熊猫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多次担任中国的外交使者,为联系对外关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例如,1972年,熊猫“玲玲”与“兴兴”远赴美国华盛顿,受到了八千人的热烈欢迎。
这些历史故事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大熊猫的认识和态度,也反映了大熊猫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