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小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从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故事从阿廖沙的父亲去世后开始,他随母亲瓦尔瓦拉寄住在外祖父卡希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外祖父原本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并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然而,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她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很会生动地讲述许多古老的童话、传说和民歌,常常给阿廖沙讲同情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
小说通过阿廖沙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