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制定课程思政目标和教学计划
学校可以制定课程思政目标,明确课程思政的核心价值观、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原则和法律法规等内容。
制定教学计划,将课程思政的要求融入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落实课堂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程理论内容,并强化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实践。
结合教学内容,对教学形式进行合理优化,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
互动交流中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合理引导,以互动交流为基础,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且在对话中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坚定的理想。
创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和教学组织方面的改进和优化。
注重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和价值元素,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培养学生具有高尚情操、优秀性格品质、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
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
在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基础上,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充分发动社会、学校、家庭、网络等各方面力量,建立一体化发展共同体,以共同体的力量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增强思政课育人成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人才交流,建立健全思政课备课机制,开展同课异构制度,组织不同学段的教师在相同的专题下,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开展集体备课。
通过一起上课、听课、评课来探讨交流,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方位覆盖
除了全体教师,还应该将校内外一切可以为协同育人服务的人员吸纳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队伍,教育对象要涵盖所有学生。
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为依据,建立从学生进校到离校的全过程协同育人范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强调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锻造品德并举,重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覆盖的协同育人举措。
通过以上措施,小学可以有效地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提高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