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梅
出自宋代《北梦琐言》,后用来形容文人雅士赏爱风景、苦心作诗的情致。这个典故也被称为“灞桥风雪”、“骑驴风雪中”、“小桥风雪成诗处”。
残毡拥雪
出自《汉书·李广苏建列传》,苏武出使匈奴,被驱逐到苦寒之地牧羊,渴饮积雪,饥吞毛毡,19年后才回到汉朝。这个典故用来形容忠臣义士历经艰难,却忠心不改、矢志不渝。
剡溪风雪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任诞》,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居住在山阴,某夜大雪突至,他命人倒酒赏雪,忽然想起居住在剡县的老朋友戴安道,于是连夜乘舟前往,却又掉头回去。这个典故比喻思友、访友,或形容人行事洒脱、潇洒率真。
谢女立雪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言语》,东晋名士谢安召集谢家子弟谈诗论文,天降大雪,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女谢道韫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为赞赏,从此谢道韫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之一,有“咏絮之才”。
孙康映雪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文学》,晋代书生孙康幼时家贫,无钱买灯油,不能夜读,利用雪的反光读书,最终成为饱学之士。
袁安困雪
出自《后汉书·袁安传》,东汉时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他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除阴平长、任城令。后来以“袁安高卧”为典,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
雪夜访戴
出自《世说新语·任诞》,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一次从酣睡中醒来,看到一地洁白,吟起左思的《招隐诗》,想起好友戴逵,连夜乘舟前往,却又折返。后来以“乘兴”、“剡溪兴”指趁一时高兴,兴会所至;“访戴”指造访故友。
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汉语文化,还通过雪这一自然现象传达了各种道德、情感和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