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经典方言包括以下几种:
毛愣三光:
形容人做事不认真,粗心大意。
咯了盖儿:
指膝盖。
卡了:
意思是卡住了或堵塞了。
埋汰:
形容人不干净,不整洁。
咋滴:
询问或感叹,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怎么”或“咋样”。
嘚瑟:
形容人得意忘形,爱出风头。
稀罕:
形容人喜欢或珍视某物。
隔路:
形容人性格孤僻,不合群。
唠嗑:
聊天,谈话。
赶趟:
来得及,合适。
削:
形容人瘦弱。
溜达:
闲逛,散步。
贼:
形容人狡猾,不诚实。
麻溜:
形容人动作迅速。
整事儿:
指找麻烦,制造事端。
妈令:
蜻蜓。
踏拉板:
拖鞋。
愚作:
舒服。
大鼻听:
鼻涕。
噶哈:
干啥。
钱串子:
蜈蚣。
撩了:
跑了。
羊拉子:
毛毛虫。
先头:
开始。
马葫芦子:
下水道。
姨子:
肥皂。
马路牙子:
路边石。
家巧:
麻雀。
扣逼飕飕:
小气。
搭谷:
搭理。
31. 波灵盖儿:膝盖。
32. 意头:太阳。
33. 屈咕:两个人小声的互相嘀咕。
34. 涞大彪:特制使用了大量的粗俗的语言。
35. 闲嘎嗒牙:意为“闲扯”,可以理解为用闲扯来消磨时光。
36. 国:吸。
37. 哈拉子:比较多而且向下流的口水。
38. 上该里溜达:上街上,到街里闲逛。
39. 涞旋:特别夸张,不着边际的讲说。
40. 呲拉:谷物或物品被阳光或风洗礼。
41. 魂儿画儿:特指脸部不规律的脏。
42. 打扔格:练本领,能杆儿。
43. 千棒楞子:清一色。
44. 玻璃哄子:柞树的别称。
45. 隔路:泛指人的个性强,不愿与人交流,不合群。
46. 得瑟:泛指人不稳重,做事爱出风头。
47. 麻应人:泛指看到某些事物后一种不自在的反应,恶心的意思。
48. 嘎咕:泛指事物比较与众不同。
49. 小嘎:就是指十多岁的小孩。
50. 呱嗒板儿:用来刮土豆皮、胡萝卜皮等蔬菜皮的工具。
51. 悠车:传统的婴儿摇篮。
52. 扒瞎:撒谎。
这些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丰富了东北地区的语言文化,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