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为圭臬”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字面意义 “圭臬”指古代用于测量日影、确定四时和丈量土地的仪器,由土圭和水臬组成。 “引为圭臬”即把这类仪器引申为判断事物的标准或准则。
比喻意义
现多用于比喻将某种理论、学说、经验或事物视为不可动摇的规范,作为决策或行为的依据。例如:
学术界将某种理论“奉为圭臬”,长期以此解释古籍;
企业将客户反馈“引为圭臬”,作为产品改进的依据。
二、出处与用法
典故来源
成语出处: 最早见于清代钱大昕《六书音韵表序》:“此书出,将使海内说经之家奉为圭臬,而因文字音声以求训诂古义之兴有日矣。” 引申含义
结构与用法 结构:
动宾结构,其中“引”为动词,“圭臬”为宾语;
用法:可作谓语、定语,常与“学说”“理论”“实践”等搭配。例如:
该学说“被学界引为圭臬”;
他的管理经验“成为团队奉为圭臬的准则”。
三、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以……为准则(如:以法律为准绳);
作为标杆(如:以优秀员工为标杆)。- 反义词:
摆脱标准(如:打破常规);
随意而为(如:毫无依据的猜测)。
四、注意事项
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强调对标准的尊重与依赖;
在特定语境中可引申为盲目崇拜,需结合具体语义判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引为圭臬”既保留了古代测量的字面含义,又演变为现代社会对标准、准则的抽象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