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的设立旨在提高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重视和尊重,表彰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辛勤付出和卓越贡献。现代意义上的教师节主要与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发展和社会变迁紧密相关。
古代中国的孔子时代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倡导“以身作则”和“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为了纪念孔子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各朝各代都举行孔子诞生日祭拜仪式。汉、晋时期,每到孔子诞辰日(农历8月27日),学校会举行庆祝活动,但当时并没有明文规定这一天为教师节。
近现代教育家的倡议
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和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学发起,拟定6月6日为全国教师节,并提出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增进教师修养三项目标。虽然这个宣言没有得到国民党政府的承认,但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国民党政府的决定
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决定将孔子诞辰日(农历8月27日)定为教师节,并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但因战争原因未能在全国推行。
新中国成立后的变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常轨道,教师地位得以提高。1951年,全国教育工会成立,宣布“五一”国际劳动节为教师节,但由于两个节日的重叠和社会原因,并没有真正实行。
正式设立教师节
1981年11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综上所述,教师节的设立是多位教育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最终于1985年9月10日确定为中国第一个教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