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文案网-每一句文案都惊艳世界

红豆文案网-每一句文案都惊艳世界

白居易的生平经历详细?

59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以下是其详细的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

出生及家庭背景: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中小官僚家庭,祖籍山西太原。他的祖父白锽曾任巩县县令,父亲白季庚曾任多个地方官职,外祖父和外祖母也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早年求学及游历:白居易自幼聪慧,五六岁时开始学习作诗,九岁时能够通晓音韵。建中三年(782年),因战乱全家搬离新郑,先后迁往宿州符离埇口和越中。贞元二年(786年),十五岁的白居易到长安投靠著作郎顾况,顾况对其文章赞叹有加。

为官经历

进士及第及早期任职:贞元十六年(800年),白居易参加科举考试,以《性习相远近赋》《玉水记方流诗》和策问五道获殿试第四名,赐进士及第。贞元十四年(798年),全家迁往洛阳,他独自下江南,探望叔父和长兄,次年参加宣州州府考试并获乡贡资格。

翰林学士及左拾遗:贞元十六年(800年),白居易任校书郎,后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元和元年(806年),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庢县尉。元和二年(807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元和六年(811年),因母丧离职丁忧,归下邽。元和十年(815年),因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贬江州司马。

外放及晚年:元和十三年(818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年)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844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文学成就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个人品质

白居易并不是一个追名逐利、阿谀奉承的官僚。他创作了大量乐府诗,有不少是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对官僚统治集团鱼肉人民的罪行进行无情的抨击,对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又敢于向皇上犯言直谏,大胆发表意见,所以皇帝反感,同僚妒恨,他一生政治上很不得志,后来降为江州司马。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和现实的热爱,创作了大量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