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是 唐朝中期名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出生于河北景县,是安东都护高侃之孙。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象征着盛唐时期边塞诗的辉煌成就。在安史之乱后,高适拥立唐肃宗,并出任御史大夫兼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平定了永王之乱。他历任多个要职,包括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最终官至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封渤海侯,谥号“忠”,世称“高常侍”。
高适的诗歌艺术水准极高,属于盛唐诗人的一流,具有慷慨悲壮、雄放悲慨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其边塞诗中。他的作品既承载了恢弘豪迈的盛唐气势,又流露出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相异的特质。高适有感于田园生活,也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山水田园诗作。他的著名作品包括《燕歌行》、《别董大》、《封丘作》、《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酬裴员外以诗代书》和《人日寄杜二拾遗》等,其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更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名句。
高适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诗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作以豪放、激昂、气势磅礴著称,充分展现了盛唐时期的时代精神和精神风貌。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