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生平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斗争和文学成就,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年生活
范仲淹出生于河北真定府,两岁时随家人迁至吴县。他的父亲范墉曾是吴越王钱俶的掌书记,后归宋并历任多个节度使。范仲淹的母亲谢氏在他两岁时改嫁,他随之改姓朱说,在朱家长大。
仕途历程
范仲淹自幼刻苦读书,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辞母求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他后来成为秀才,并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他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在元昊反叛期间,他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与夏竦经略陕西,军纪严明,使夏人不敢侵犯,因而被称为“龙图老子”。
主要成就
范仲淹最为人所知的是他主持的庆历新政,主张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和发展农业生产。他还推动了教育变革,为国家选拔了大批实用人才。他的文学成就同样显著,代表作有《岳阳楼记》等。
范仲淹的作品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词和散文上,他的作品多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以下是范仲淹的一些主要作品:
《武夷茶歌》
《江上渔者》
《渔家傲》
《苏幕遮》
《御街行》
《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名人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中,有一个关于他担任邠州地方官时的轶事。有一天,他看到一些披麻戴孝的人在营造下葬的器具,急忙派人询问,得知是一个读书人死了,准备埋葬在近郊,但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还没有着落。范仲淹立即撤去酒席,并给丧家一笔可观的钱,让他们办完丧事。参加宴会的客人中有的为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范仲淹的故事还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也是一位善于学习和总结的学者。他的思想和精神财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尊称为“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