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是两种相对立的文艺创作方法,它们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创作手法与风格
莎士比亚化:强调现实主义手法,广泛而深刻地描绘社会面貌,用人文主义思想谴责封建主义罪恶,批判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金钱万能和利己主义。作品人物个性鲜明,情节生动丰富,语言精炼活泼,富于诗意。
席勒式:人物性格单一,主题概念先行,具有教育意义,但艺术价值相对较低。作品往往从概念和理论出发,剧作是带有“席勒化”缺点的典型作品。
人物塑造
莎士比亚化:人物塑造性格丰满,既具有逻辑性又具有戏剧性,性格复杂多样,充满发展变化,有普遍性又有独特性。要求严格地从客观的现实生活出发,再现现实。
席勒式:人物性格单一,往往被塑造为时代精神的传声筒,缺乏真实感和复杂性。
思想内容
莎士比亚化: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等各方面都象莎士比亚一样,继承和借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方法。
席勒式:作品主题概念先行,强调教育意义,但可能忽视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描绘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刻画。
艺术价值
莎士比亚化:通过现实主义手法,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能够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塑造出具有普遍性和独特性的艺术形象。
席勒式:虽然具有教育意义,但在艺术价值上相对较低,容易变成图解观念的唯心主义创作。
创作要求
莎士比亚化:要求文艺创作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社会生活,正确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特定环境中的人物真实描写,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此外,还包括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人物塑造的个性化以及语言的明快、朴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等。
席勒式:往往把个人作为时代精神的简单传达手段,忽视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物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在创作手法、人物塑造、思想内容、艺术价值和创作要求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倡“莎士比亚化”,反对“席勒式”,希望文学能够揭露真正的社会动力和历史的阶级冲突,而不是仅仅写主观化的演说或图解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