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文案网-每一句文案都惊艳世界

红豆文案网-每一句文案都惊艳世界

谈谈文学话语的蕴藉性?

59

文学话语的蕴藉性是指 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它体现了文学审美含义及其更深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这种蕴藉性是通过具体的读、写、听、说过程及其作品形态来体现的,具有无线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

蕴藉性的内涵

来源与定义

“蕴藉”一词来自中国古典文论,其中“蕴”原意是积聚、收藏,引申为含义深奥;“藉”原义是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为含蓄。

在文学领域,蕴藉是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而“蕴藉美”则是指在整个文学活动中,话语蕴含着丰富意义生成可能性的一种审美形态。

文学活动中的体现

文学活动是由创作、作品、接受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

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当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

蕴藉性的特征

言约旨远

文学话语含蓄有余,蓄积深厚,具体体现在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会无限,突破言意的矛盾,达到文学艺术言说有限而审美意蕴无限的境界。

情感逻辑与审美创造

读者在理解文本的话语,构造形象世界,生成审美想象空间时,各有自己的解释。借助情感逻辑,作者和读者的审美创造在文本中跨时空交错相遇,文学话语此时表现为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蕴藉状态。

文本层次上的蕴藉

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本,即有待阅读的具体对象,毫无疑问是由话语系统(语词、句子、意象、音调、风格等的复合体)的蕴藉构成的。

蕴藉性的应用

含蓄手法

作家创作时并非将所有意思和盘托出,而是通过巧妙的语言编排、情节设定等,促使读者思考并感悟其中深意,营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含混手法

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指看似单义确定的话语实则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作家创作时有意采用模糊性的语言或情节,令文本意义具备多种解读可能,不同读者会依自身经历、背景和理解方式对文本形成各异的理解。

总结

文学话语的蕴藉性是文学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法,它通过含蓄、含混等修辞手法,使文学作品在有限的语言中蕴含无限的意义和审美价值。这种蕴藉性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也激发了读者的思考和探索,使文学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