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以“祝福”为题,而不是以主人公祥林嫂的名字为题,其中有多重含义和深层次的讽刺意味:
时间背景与对比:
小说以“祝福”开头和结尾,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与这个传统喜庆节日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突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不公,使得祥林嫂的死亡更加令人痛心。
社会习俗的讽刺:
祝福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象征着团圆和幸福,但在这个节日里,祥林嫂却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悲惨的结局。这种反差揭示了旧社会习俗对个人的压迫和残害。
封建礼教的控诉:
祥林嫂的命运与“祝福”这个节日紧密相连,她是在准备祝福仪式中被歧视和迫害致死的。通过这个标题,鲁迅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酷迫害和束缚。
作者的情感表达:
以“祝福”为题,也表达了鲁迅对祥林嫂以及像她一样的众多中国妇女的深切同情。作者希望人们能够醒悟,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标题的悬置效果:
阎晶明指出,小说标题“祝福”与正文之间形成了悬置效果,标题逐渐成为悬置,这种技巧在鲁迅的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这种标题的悬置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和讽刺意味。
综上所述,鲁迅选择以“祝福”为题,而不是以祥林嫂为题,是为了通过节日的喜庆氛围与个人悲剧的对比,深刻揭示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不公,同时表达对受害者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这种标题的选择使得小说在情感和主题上更加集中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