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七讲》是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深入解读和细致剖析。以下是从中摘抄的一些内容及其赏析:
第一讲: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叶嘉莹对思想自由的重视,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自由地追求真理,那么生活就会变得痛苦。这种思想体现了她对自由和真理的深刻理解,强调了思想自由在人生中的重要性。第二讲: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赏析: 这句话概括了诗和词的不同艺术特质。诗的境界广阔,能够表达宏大的思想和情感;而词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具有更长的抒情空间。这种对比突出了词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独特优势。第三讲:
“目成”两个字,出自《楚辞·九歌·少司命》‘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赏析: 叶嘉莹通过引用《楚辞》中的句子,解释了“目成”的含义,并指出中国的姓氏每个姓都有一个郡望,即这个姓在什么地方他们最有名。这种解释不仅展示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蕴,还通过具体例子使读者更容易理解。第四讲:
“照影摘花花似面”是对于自我之美好的发现。
赏析: 叶嘉莹认为,一个人应该珍重和爱惜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并将这种意义和价值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去完成。这种观点强调了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鼓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第五讲: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赏析: 叶嘉莹指出,词的最高境界在于其意境的深远和独特性。有境界的词作自然能够成为高格之作,流传千古。这种观点突出了意境在词创作中的核心地位。第六讲: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赏析: 叶嘉莹引用王国维的观点,详细解释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有我之境强调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中,使景物带有个人的色彩;而无我之境则强调诗人以客观的态度观察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对比揭示了不同创作心态对词作风格的影响。第七讲: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赏析:
叶嘉莹通过引用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形象地描述了成就大事业和大学问者所经历的三个阶段。这种描述不仅富有哲理,还通过具体的诗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这些境界。
这些摘抄和赏析展示了叶嘉莹对《人间词话》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通过引用具体诗句和理论,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和创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