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为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不远,忧亦近。
心若止水,万念归一,修心养心,静候灵魂之花开放。
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勿使惹尘埃,养心在静中。
清心静心,方能洞悉世界。养心修心,方可驾驭生活。
修心若磨镜,除尘显真明,养心似种莲,静水深流清。
于喧嚣中寻一席静地,养心修身,如古潭映月,波澜不惊。
闭目静心,听风过林梢,养心于自然,烦恼自消散。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无论教化,还是感化,最终的效果当是心灵的灵魂的净化。
大慈缘于大善,大善缘于大爱,大爱缘于大德。
对人诚信是保护自己尊严、良知的最好方法。
内心如果平静,外在就不会有风波。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修身如磨刀,不磨则生锈;养性似育花,不育则凋零。
心若止水,自为澄明;性如春风,自然和煦。
修身养性,非一日之功,需点滴积累,方能厚积薄发。
常自省,方能知不足而奋进;常静心,才能去浮躁而致远。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
养身必先养心,修身必先修行,做事必先做人。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静水流深,心无旁骛。
知足常乐,淡泊明志。
心若静,风奈何;心若安,尘自定。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1. 让心慢慢地浸在心底,让心沉浸于汲汲的水流,让心搁浅在避风的沙滩。
32. 心如止水,心无喧嚣,心无烦絮,心无杂思,心无祝福,心无祈祷,心无思念,此刻方知,心静之后再无微微的波层,静心之后再无层层的涟漪。
3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4.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35. 让心灵在宁静中栖息,感受生命的美好与纯粹。
36. 心若向阳,无畏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