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其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易经》中的阴阳学说
在《易经》中,“六”被定为阴数,“九”被定为阳数。九月初九这一天,日月并阳,两九相重,因此称为“重阳”或“重九”。
古代祭祀和驱邪习俗
重阳节起源于先秦之前的祭祀仪式,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恩德。同时,古代还有驱邪习俗,认为阳九是灾日,因此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等习俗有躲避灾祸的寓意。
数字观念和吉祥寓意
在古代数字观念中,九是阳数,也是最大的阳数。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
“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因此赋予了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敬老尊贤的现代含义
1989年,中国政府将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综上所述,重阳节的名称主要来源于《易经》中的阴阳学说,同时融合了古代祭祀、驱邪习俗和数字观念中的吉祥寓意。现代社会中,重阳节还被赋予了敬老尊贤的新含义。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