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诗词和作文中的例子:
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首诗通过描写空山、新雨、明月、苍松、清泉、青石等自然清新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污浊社会的厌弃和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柳永的《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诗中的“凄”“冷”“残”三字既是写景,又富含感情,萧瑟凄清的景物中可见作者长期漂泊天涯的凄凉之感。
苏轼的《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作者从视觉、听觉等方面非常细腻地描绘了山林景致的幽美宁静,写出了景物的生机勃勃,从而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月考卷上的红叉像小刀划破手指(左手症状),我盯着窗外摇晃的梧桐叶(右手场景),突然明白:伤口终会结痂,落叶终会新生(情感升华)。
这个例子通过描写梧桐叶和月考卷上的红叉,表达了作者对成长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希望。
妈妈的白发在晨光里泛着银丝(左手症状),阳台上她弯腰浇花的影子(右手场景),原来岁月不是偷走青春的贼,是浇灌爱的花匠(情感转化)。
这个例子通过描写妈妈的白发和浇花的影子,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母爱的感慨。
纷纷扬扬,飘飘洒洒,永远如丝,如沙,如叶,撒在屋顶上,树枝上,粪土上……如纯情少女的肌肤,似健壮处子的精魂。冬雪是孤独的,尤其在我们大西南地区,这种孤独是很让人欣赏的。冬雪很调皮。她总爱在夜里悄无声息地飘撒在大地上,让早起的人们获得一个个意外的惊喜。下雪了——!不知是谁用力地招呼了一声。还在伸懒腰的孩子们就会受宠若惊似的从暖和和的被窝里钻出来,连衣裤都顾不上穿好就直窜向门边,急不可待打开门,用尖尖的童音使劲地回应:下雪了——!于是下雪了——!的声音就如半夜鸡鸣般地传开了,直到所有的人都骚动起来兴奋起来。一时间,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玩雪撬……人们都在尽情地玩着各种关于雪的游戏,就连平时行动不便的老人们也都在家人的簇拥之下,把椅子搬到雪地上来。他们满脸笑容,如盛开的腊梅一般在接受着冬雪的洗礼,分享着别人的快乐……我不知道冬雪的魔力何在?他凭借什么特质让人们如此的兴奋?用什么办法使人们显得如此的祥瑞?冬雪堆积越厚的地方,总爱得到人们更多的青睐。打滚的,留影的,踏雪的,谈情说爱的,若有所思的……人们仿佛忘记了世界还存在着矛盾与纷争,存在着仇恨与杀戮似的,他们毫无顾虑,尽情地潇洒着。相互拥抱者,彼此搀扶者,嬉戏追逐者,形单影只者……应有尽有。他们笑着,闹着,谈着,拍打着,呼叫着,高亢着,簇拥着,互不干预,各显飒爽英姿,谁也不愿打破这种欢快祥和的气氛。只有这时,人们的步履才不至于急促蹒跚,毫无半点为生活所累的迹象。。
这个例子通过描写冬雪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冬雪的喜爱和对人们欢乐气氛的赞美。
雨在窗外疯狂地下着,有着雷神和闪电的奏乐,显得更加狂大,风随后参与了进来,让雨有力地拍打着地面。雨可能觉得那渺小的'花朵有些凄凉,便放慢了节奏,雷神看到这满脸怒火,在天空中训斥着。雨听到雷神的怒吼,不由得加快了速度,但没了一开始的狂野和肆无忌惮。雷神看到这样,觉得雨太软弱,又怒吼了几声,可雨不受它控制,越来越慢,它象母亲一样,在受惊的花朵耳边轻声说着抱歉。风和闪电看到这和谐的景象也不愿去破坏,就静悄悄地离开了,雷神看着风和闪电离开,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也和闪电们随之而去。。
这个例子通过描写雨、雷神和闪电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