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位武陵渔人偶然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生活安逸的桃花源的奇幻经历。以下是该文的原文及解释: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解释
晋太元中:
东晋太元年间,即公元376年至396年间。
武陵人捕鱼为业:
武陵郡有一个以捕鱼为生的人。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他沿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
突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甚异之: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
复前行,欲穷其林:
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便舍船,从口入: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初极狭,才通人: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片广阔平坦的土地,有宽敞的房屋建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良田、美池和茂密的桑竹林等景象。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盘根错节,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子里,来来往往的人,种田干活的人,男男女女,穿得像桃花源外的世界。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其乐融融,其乐融融。
后续故事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试图带人再次寻找,但最终未能成功,只留下一片模糊的记忆和标记。这个故事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陶渊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总结
《桃花源记》通过武陵渔人的奇幻经历,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生活安逸的桃花源,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寓意和优美的文笔,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