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乡土本色
1.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第二章:文字下乡
1. 语言本实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1. 文字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生活的需要,在熟人社会里,文字是多余的,因为大家面对面交流,声音和动作就能表达意思。但在陌生人社会中,文字成为了必要工具,因为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记录和传播信息。
第四章:差序格局
1.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
2.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建立在社会契约上,而是建立在人与人的亲密关系上。
3.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熟悉彼此的历史,人们的生活是互相关联的。
4. 乡土社会的格局是: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
5. 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是:长老统治。
6. 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社会,礼是乡土社会的规范。
7. 在乡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也是基本的社会单位。
8. 乡土社会的变迁,无论是自然的或是人为的,都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9. 乡土社会中,人们重感情,讲义气,守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