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生日的俗语包括:
寿辰:
老人的生日称为“寿辰”,至少要到60岁才称为寿辰,摆寿宴,吃长寿面,接受家人的祝福。
生辰:
有生之日,生日。生辰八字在旧时中国民俗中应用广泛,特别在旧时订婚时,男女双方要把各自的生辰八字写在庚贴上互相交换,以推算婚姻是否大吉。
诞辰:
诞生的时辰,即出生的时间。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这是一句流传广泛的俗语,意思是73岁和84岁是人生的一道坎儿,古人认为活到这两个年纪的老人最容易被阎王“收走”。
寿有三不过:
后代福气多。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观念,即生日庆祝并非总是必要或合适的。
过生儿:
给孩子过生日叫“过生儿”。
祝寿:
给老人过生日叫“祝寿”。
元旦日:
每个人的生日都是其“初始的日子”,即其“元旦日”,应该庆贺。传说,刚开始庆祝生日时吃鸽蛋,鸽蛋是个“圆蛋”,“圆蛋”和“元旦”谐音,吃了鸽蛋,就表明人生中新的一岁又到来了。
长寿面:
生日这天吃的面条称为“长寿面”。
这些俗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生日的重视和祝福方式,同时也体现了对生命、健康和福气的追求。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