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永遇乐·夜宿燕子楼》是一首深情而富有哲理的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当时苏轼任徐州知州。这首词以夜宿燕子楼、梦到唐代名妓关盼盼为引子,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历史和命运的深刻感慨。
上片:
清幽梦境:词以“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开篇,描绘了一个清秋之夜的宁静与美丽。月光皎洁如霜,秋风送爽如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幽深的氛围。接着,通过“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等句,进一步以动衬静,突出了夜晚的静谧和无人欣赏的美景。
梦醒时分:梦中的景象被“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所打破,词人从梦中惊醒,发现夜色茫茫,无法再寻回梦中的情景,这种失落感通过“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等句得到了表达。
下片:
身世感慨:词人自称为“天涯倦客”,表达了自己仕途漂泊、渴望归隐的心情。“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等句,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
物是人非:“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三句,通过对燕子楼和关盼盼故事的回忆,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燕子楼依旧,但关盼盼已不在,只剩下空荡荡的楼和燕子,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和人生的无常。
人生哲理:词的最后,通过“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等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认为古往今来无数代人的欢乐和怨恨,都如同梦境一般虚幻不实,只有旧欢新怨依旧存在。
总体评价:
苏轼的《永遇乐·夜宿燕子楼》以其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富有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历史和命运的独特见解。词中通过对燕子楼和关盼盼故事的回忆,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和对人生如梦的深刻感悟。全词意境清旷,情感浓郁,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和哲理意蕴,是苏轼词作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