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月圆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中秋节来历和风俗如下:
来历
古代祭月演变: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最早记载于《周礼》。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中期,称为“中秋”。古代帝王多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祭月活动,逐渐演变为中秋节。
嫦娥奔月故事:另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嫦娥奔月。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后,得到仙药,嫦娥偷食后飘升至月亮成为月宫仙子。每年八月十五,人们会在月下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逐渐形成节日习俗。
祭祀土地神:在农耕社会,秋季是农作物收获的季节,农民会祭祀土地神。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因此可能是由此延续下来的习俗。
风俗
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重要食品,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赏月、祭月、拜月:古代有“秋暮夕月”的风俗,即拜祭月神。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摆上月饼、水果等祭品。
观潮: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也是中秋盛事。
挂灯笼:人们会在庭院或窗户外悬挂五彩斑斓的中秋灯笼,增添节日氛围。
吟诵诗词:中秋节与诗词文化紧密相连,人们会在这个节日里吟诵古人的诗词,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舞龙舞狮:一项传统的中秋节活动是舞龙和舞狮表演,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中秋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家人团聚、感恩丰收的象征。各种习俗和传说丰富了中秋节的内涵,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