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是一部古代中国的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刘义庆编撰,记录了东汉至东晋时期的士族阶层言行轶事。以下是一些《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及其蕴含的道理:
《乘船》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不能失信于人。华歆和王朗在危难关头,王朗想扔下搭船人,而华歆坚持救助,最终世人以此判定华、王之优劣。
《急不相弃》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道理:这个故事进一步强调了在危难时刻,应该坚守信用,不能因为情况紧急而抛弃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华歆的坚持体现了他的诚信和责任感。
《南风不竞》 原文:
师旷侍晋平公,鼓琴,北调,南音。晋平公曰:“南风不竞,其悲乎?”师旷对曰:“南风音微,其伤也。楚军必无功而返。”后果然如师旷所言。
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通过观察和倾听,可以从中获取重要的信息和预兆。师旷通过琴声判断出楚军会因天气寒冷而撤退,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洞察力。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原文:
孔融让梨故事中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整体遭受灾难的情况下,个体很难幸免。它强调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应该懂得牺牲和保护集体。
《会心处不必在远》 原文:
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所领会的地方不一定在远处,身边的环境和自然就能带给我们深刻的感悟和体验。它强调了亲近自然、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谢公夫人教儿》 原文:
谢安的妻子教导孩子,问丈夫说:“怎么从来没看见你教导孩子呢?”谢安回答说:“我平常的行为就是在教导孩子。”
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言传,更是身教。谢安通过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孩子,体现了教育的真谛。
《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 原文:
安于清贫是读书人的本份,人怎么能爬上高枝之后,就舍弃了原来的根本呢?
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读书人应该安于清贫,保持初心,不能因为地位的提升而忘记自己的根本。它强调了坚守本心和初心的重要性。
《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 原文:
泰山之阿的桂树哪里能知道泰山的高度,水潭的深度呢?
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事物都有其局限性,不能因为自己的成就而自高自大。它强调了谦虚和自知之明的重要性。
《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原文:
人只是怕不能够立下志向,又何必去担心好的名声不能够传扬出去呢?人生不能没有志向,有了志向,并为之努力,一定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何愁得不到美名呢?
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这些故事不仅有趣,而且富含深刻的道理,对后世的读者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教育意义。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学到诚信、责任、智慧、谦虚、坚持等重要的品质和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