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可及,愚不可及”是一则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是:“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典故解释
字面意思:
“智可及”:指一般的智慧或表面的智慧,人们是可以达到的。
“愚不可及”:指不一般的智慧,人们是无法比拟的。
深层含义:
这里的“愚”不是指真正的愚蠢,而是一种策略性的“愚笨”,即“大智若愚”。这种智慧表现为在不利的环境下隐藏自己的才能,以保护自己免受祸害,等待时机。
孔子通过宁武子的例子,说明了这种智慧的可贵之处。宁武子在政治清明时表现出聪明,而在政治黑暗时则假装愚笨,这种策略性的愚笨是别人难以学到的。
历史典故
宁武子:
宁武子,名俞,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宁速之子。他在卫文公时期表现出色,但在卫成公时期,由于成公昏庸无能,国家内忧外患,宁武子选择隐藏自己的智慧,假装愚笨,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稳定。他的这种策略最终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赞誉。
成语用法
用法:
该成语通常用作谓语或定语,用来形容人的智慧或行为达到了一种极高的境界,尤其是指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策略性“愚笨”。
文化影响
文化象征:
“智可及,愚不可及”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代表着一种在逆境中保持智慧、在顺境中保持谦逊的处世哲学。这种智慧在历史上被许多杰出的人物所推崇和实践。
通过这个典故,我们可以学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如何运用智慧来保护自己,如何在不利的情况下保持冷静和坚定,这是一种非常高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