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成语,这些成语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以下是一些出自《论语》和《孟子》的成语及其出处和含义:
犯上作乱:
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触犯上级,闹乱子,或指叛逆活动。
巧言令色:
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形容说话甜美,态度和善,但可能不真诚。
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指说话有信用,值得信赖。
三十而立:
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到了三十岁应该有所成就,能够自立。
既往不咎:
出自《论语·八佾》,意思是过去的错误不再责备,表示宽容。
尽善尽美:
出自《论语·八佾》,意思是完美无缺,达到最高境界。
文质彬彬:
出自《论语·雍也》,意思是外表文雅,内在品质高尚。
举一反三:
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空空如也:
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形容心里空虚,没有内容。
循循善诱:
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耐心地、有步骤地引导别人进行学习或改正错误。
任重道远:
出自《论语·泰伯》,意思是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后生可畏:
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表示对年轻人的尊重和期望。
过犹不及:
出自《论语·先进》,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和做得不足都是一样的错误。
察言观色:
出自《论语·颜渊》,意思是仔细观察言语和脸色,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
君子远庖厨: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君子应该远离厨房,以免看到杀生而感到不安。
明察秋毫: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形容人精明,连极细小的事物都看得很清楚。
寡不敌众: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人数少的一方抵挡不住人数多的一方。
缘木求鱼: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比喻方法不对,办事不得其法。
与民同乐: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统治者应该与百姓共同享乐,体现仁政思想。
温故知新:
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和体会。
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意思是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诲人不倦:
出自《论语·述而》,形容教导特别耐心。
手足无措:
出自《论语·子路》,形容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拔苗助长: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哀而不伤:
出自《论语·八佾》,意思是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爱礼存羊:
出自《论语·八佾》,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好为人师:
出自《孟子·离娄》,意思是不谦虚,好在别人面前以教育者自居。
乱臣贼子:
出自《孟子·滕文公》,指不忠不孝的人,后泛指造反作乱,破坏统治秩序的人。
引而不发:
出自《孟子·尽心》,比喻做好准备,待机行事。
这些成语不仅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等,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