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若无人”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páng ruò wú rén,字面意思是“身旁好像没有人”。该成语多用于形容人的态度,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核心含义
贬义用法 主要指态度傲慢,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常含轻视或目中无人的意味。例如:
> 他性格孤僻,总是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
中性/褒义用法
在特定语境下也可形容人态度自然从容,不受外界干扰。例如:
> 网球运动员在赛场上旁若无人,展现出了超凡的专注力。
二、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出自《史记·刺客列传》,描述荆轲与高渐离在燕市击筑饮酒时,因音乐共鸣而相视而泣,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此时他“旁若无人”。这一典故既包含对荆轲超脱世俗的褒扬,也隐含其因心怀壮志而产生的孤傲气质。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目中无人、特立独行、超凡脱俗。 反义词
四、语法功能
该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或状语,例如:
谓语:他旁若无人地走进会议室;
定语:旁若无人的姿态令人印象深刻;
状语:旁若无人地完成高难度动作。
综上,“旁若无人”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情感色彩,既可能是对傲慢态度的批评,也可能是对超然境界的赞叹。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