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是一个成语,其含义和出处如下:
一、字面与引申含义
字面解释 防微:
指在坏事、坏思想刚刚萌芽、初露端倪时就加以制止,堵住其发展势头。
杜渐:意为堵住事物发展的开端,防止其逐渐恶化。
禁于未然:强调在祸患尚未发生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避免问题扩大。
引申含义 该成语整体比喻在错误思想或不良行为刚出现苗头时,就通过及时干预和预防,避免其演变为严重问题,体现“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的治理智慧。
二、出处与历史典故
典籍依据
该成语出自《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若能督促政令严格,堵塞不良风气的萌芽,那么灾祸就能消除,福气就会汇聚)。
历史案例
元朝末年,张桢在奏疏中提出“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主张对朝政中的微小腐败现象及时制止,但未被统治者采纳,最终感叹“天下事不可为矣”。
三、与相关成语的关系
近义词: 防患未然(侧重事故或祸害的预防)。 反义词
四、现实意义
该成语强调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既适用于社会治理(如廉政建设),也适用于个人品德修养(如自我约束),是倡导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重要思想。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