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猫·鼠》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散文,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猫和鼠的一些秉性和行为,阐述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并批判了“中庸之道”。
仇猫的原因
鲁迅在文中详细阐述了自己仇猫的原因,包括猫的残忍性情、媚态、嗥叫声以及吃掉自己童年时救养的小隐鼠等行为。
虽然后来得知隐鼠是被阿长踏死的,对猫的恨意有所减轻,但猫在发情季节的叫唤声和玩耍猎物的行为仍然让鲁迅十分反感。
猫的罪行
鲁迅在文中清算了猫的罪行,包括对猎物尽情玩弄、天生媚态、配合时嗥叫以及吃掉隐鼠等行为。
通过这些描写,鲁迅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具有猫的嘴脸和灵魂。
反语和曲笔
文章运用了反语和曲笔,以动物喻人,通过议论为线索,夹叙夹议,寓意深厚。
鲁迅不仅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还批判了“中庸之道”,指出其实质是纵恶养奸。
创作背景
1925年的“五卅”运动标志着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高潮,鲁迅支持的“女师大”学潮是全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部分。
鲁迅与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现代评论派”展开了毫不妥协的斗争,这篇文章也是对此的回击。
通过这些内容,鲁迅在《狗·猫·鼠》中不仅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还通过讽刺和批判,揭示了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