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 成语解释:指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这个成语出自中国战国时期的故事,赵国的王室失去了一块珍贵的玉璧,后来经过努力找回。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物归原主。
近义词:物归原主
反义词:久假不归;巧取豪夺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玉璧,叫“和氏璧”,是个无价之宝。秦昭王听说后,非常羡慕,就想把它弄到手。于是,秦昭王派使者带书信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蔺相如带着宝玉去秦国,见秦王有诈,凭借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建议: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失而复得的珍贵物品或失去后重新获得的权力、地位等,希望这些解释和故事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