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则
性质定位
农家书屋是行政村设立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由村民自主管理,服务对象为全体村民,提供书报刊、音像制品及阅读空间。
管理目标
满足农民文化需求,提升村民文化素养,通过阅读推广和活动组织,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组织管理
人员要求
管理员需具备文化素养和服务意识,熟悉图书管理业务,定期接受培训。
设立管理员岗位,明确职责,接受村民监督。
制度建设
建立《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包括借阅、图书管理、安全维护等细则。
制定《读者服务规范》,明确借阅流程、责任赔偿等。
三、图书资源管理
采购与编目
按计划选购图书、期刊,确保内容健康、实用,及时分类编目并上架。
建立《图书目录索引卡片》,便于快速检索。
流通与维护
实行借阅登记制度,每人每次限借2册,外借时间不超过15天。
定期清点库存,发现损坏或丢失图书按原价1-5倍赔偿。
保持书架整齐,环境清洁,定期消毒防虫。
四、读者服务与活动
开放时间
每周开放不少于5天,具体时间需公告村民。
农忙等特殊时段可调整开放时间,但需提前通知。
阅读推广
定期举办读书会、征文活动,宣传新书内容,营造浓厚阅读氛围。
开展“农家书屋进校园”等联动活动,扩大服务覆盖。
读者培训
提供阅读指导、信息检索等培训,帮助村民提高文化素养。
五、安全与保障
设施维护
定期检查书架、照明、消防设施,确保安全无隐患。
书屋配备防盗门窗、灭火器材,夜间关闭电源。
内容审核
建立书刊鉴别机制,严禁不良内容进入书屋。
对外借出版物进行登记备案,防止私分或损坏。
六、经费管理
经费来源
争取政府补贴、社会捐赠,建立图书经费专项账户。
合理使用
制定经费预算,用于购书、设备维护、活动开展等。
定期公布经费收支情况,接受村民监督。
七、评估与改进
定期评估
每季度对书屋服务进行评估,统计借阅量、读者满意度等指标。
持续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藏书结构、活动内容,优化服务流程。
以上制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建议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村民需求进一步细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