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时辰是中国古代时间划分的一种方式,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以下是二十四时辰的详细对照表:
子时:
23:00-00:59,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丑时:
01:00-02:59,鸡鸣,又名荒鸡
寅时:
03:00-04:59,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
卯时:
05:00-06:59,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
辰时:
07:00-08:59,食时,又名早食等
巳时:
09:00-10:59,隅中,又名日禺等
午时:
11:00-12:59,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未时:
13:00-14:59,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
申时:
15:00-16:59,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酉时:
17:00-18:59,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等
戌时:
19:00-20:59,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
亥时:
21:00-22:59,人定,又名定昏等
这些时辰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划分,还与中国的十二生肖和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每个时辰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象征意义,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和习惯。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