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节气的来历及顺序如下:
立春:
标志着春季的开始,通常在每年的2月4日或5日。
雨水:
表示降雨的开始,通常在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
惊蛰:
意味着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通常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
春分:
昼夜等长,通常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
清明:
既是节气也是节日,表示天气晴朗,万物清新的时期,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
谷雨:
表示雨水滋润大地,百谷生长旺盛,通常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
立夏:
标志着夏季的开始,通常在每年的5月5日或6日。
小满:
表示夏作物麦类等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通常在每年的5月20日或21日。
芒种:
表示有芒作物成熟,播种季节到来,通常在每年的6月5日或6日。
夏至:
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
小暑:
表示初夏时期,天气炎热但还未到达极点,通常在每年的7月7日或8日。
大暑:
表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通常在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
这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