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最初发表于1926年5月25日的《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10期,后收录在《朝花夕拾》中。这篇文章从作者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产生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所蕴含的虚伪、残酷及其对人性的沉重压制。
社会现实反映
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通过分析“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这些故事表面上是孝道,实际上却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愚昧和残酷。
儿童教育的悲惨处境
作品指出,封建孝道的故事对儿童的影响是负面的,教坏了后人,使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了错误的价值观。
作者的情感表达
对封建孝道的愤怒
鲁迅先生对封建孝道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认为这种孝道是“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他通过幽默的笔调嘲讽封建教育的无效,表达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对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的抨击
鲁迅先生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认为这种倾向是“阻碍白话文的推广,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
他甚至发誓要“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表达了对封建卫道者的深恶痛绝和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总结
《二十四孝图》不仅是对封建孝道的深刻批判,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鲁迅先生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对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倾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对。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战斗性,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呼唤新国人追求更加人性化和科学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