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古琴曲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源阶段
《高山流水》最早出自《列子·汤问》,传说由俞伯牙和钟子期共同演绎,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二人共同演绎了这首曲子,后来俞伯牙在钟子期死后摔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
早期发展阶段
《高山流水》原为一首古琴曲,传说先秦时期琴师伯牙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唐代发展
自唐代以后,《高山流水》分为《高山》和《流水》两首独立的琴曲。
明代发展
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中,《高山》和《流水》各有独立的曲谱。
明代中叶以后,琴谱多分段,如杨表正的《琴谱真传》(1585年)中,《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近代发展
近代,《流水》一曲得到更多的发展,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后又在多种琴谱中得到改编和发展,如张孔山的《流水》在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得到特别发展,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
现代发展
现代,《高山流水》依然有多种流派谱本流传,其中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旋律典雅,韵味隽永。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
综上所述,《高山流水》古琴曲从起源到现代,经历了从一首古琴曲到两首独立曲目的演变,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了不断的改编和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和演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