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
梁灏是五代时代的人,从938年起就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折朝代,直到985年才录取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
苏洵二十七岁发愤读书:
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苏洵,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
张曜拜妻为师:
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改任他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书。
匡衡凿壁偷光:
古代学者匡衡利用邻居家的烛光读书,极端的条件激励着他的求学精神。
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因家境贫困,用萤火虫装进袋子来当作灯用的故事。
孙康映雪夜读:
晋国人孙康经常夜里蹲在雪地里映着雪光苦读的故事。
苏秦悬梁刺股:
战国时期的苏秦,为了专心读书,曾经用绳子把自己吊在梁上,或是在大腿上扎刺,以防止自己打盹。
宋濂借书抄录:
宋代的宋濂家贫,但求学心切。他常跑几十里去借书,抄录后再归还。即便到了晚年,宋濂依然坚持阅读,留下了勤奋好学的佳话。
这些故事展示了古人刻苦读书的精神,他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毅力,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些故事激励着我们在学习道路上要持之以恒,不断追求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