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中并没有直接说过“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样的话,但这句话所表达的辩证思想与老子的哲学观点是一致的。老子认为,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道的两个方面。
辩证统一的关系:
有和无是辩证的存在,是对立的统一,是阴阳变化的一种具体体现。世界是可以用阴阳来概括的,一阴一阳即为道。有是可以变为无的,人执着于有,害怕失去有,被有所束缚,就会走向无。人不担心无,勇于面对失去,乐于舍,就会走向有。人心是阴阳的交关处,怎样面对有与无是关键,要反其道而行之。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所以无即是有。而一味地索取,没有付出,最终有即是无。
道的特性:
在《道德经》中,老子用“无”字来指称那个不见其形的“道”的特性,这个不见其形而被称为“无”的“道”,却又能产生天地万物,因而老子又用“有”字来形容形上的“道”向下落实时介乎无形质与有形质之间的一种状态。可见老子所说的“无”是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而“无”乃蕴涵着无限之“有”的。无和有是连续的,显示出道向下落实而产生天地万物时的一个活动过程。
有无相生:
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提到:“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就是说,“实有”是从空无当中产生的,“实有”是万事万物生存的基础,而“空无”又是“实有”产生的基础。有和无是相互对立,但是也是相互转化的。这种辩证关系在《道德经》中多次被提及,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综上所述,虽然老子没有直接说过“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但他的哲学思想中确实包含了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对宇宙生成、万物演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有和无的深刻洞察。通过这种辩证的观点,老子教导人们要超越有和无的二元对立,达到中道而行,从而领悟道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