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是由 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和教育家朱柏庐所写。朱柏庐(1617-1698),名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省昆山县人。他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朱柏庐是清初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归有光、顾炎武并称为“昆山三贤”。他因敬仰晋人王裒“攀柏庐墓”之义,故自号柏庐。朱柏庐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其父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后,他侍奉老母,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局势稍定后,他返回故里,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平生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他与顾炎武坚辞不应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后又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除《朱子家训》外,他还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困衡录》、《愧讷集》、《春秋五传酌解》、《毋欺录》等。
《朱子治家格言》又称《治家格言》或《朱子家训》,全文仅五百多字,却以警句、箴言的形式讲述了许多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道理。其中主张的勤俭持家、不贪便宜、公平厚道、诚实待人、与人为善、力戒色欲和浮华,反对见利忘义、谄媚宝贵等观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这部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全面详细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内容涉及安全、卫生、勤俭、有备、饮食、房田、婚姻、读书、教育、财酒、谦和、交友、自省、为官、顺应等多个方面,旨在让人成为一个光明正大、知书明理、生活严谨、宽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