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700年—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是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原籍 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他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是安东都护高侃的孙子,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高适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多反映边塞生活和人民疾苦,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他的代表作有《塞上》、《九曲词三首》、《燕歌行》、《九曲词》等。
高适早年生活困顿,仕途坎坷,但他胸怀大志,渴望在政治和军事上有所建树。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落第,这种怀才不遇的境遇使得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悲凉和无奈。然而,他最终通过张九皋的推荐进入仕途,任封丘县尉,不久后辞去,后得哥舒翰赏识,入幕为掌书记。
高适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诗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作被收录于《高常侍集》,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