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语文评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教学目标
是否达成: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技能或态度,是否达到了预期水平。
教学方法
是否得当:是否采用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是否符合学生兴趣和认知特点。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学生的视野。
课堂氛围
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表现出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是否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是否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独立思考。
教学过程
教师教态和语言:是否自然亲切,组织教学的能力是否强。
教学思路:是否清晰,能否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表现:
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上表现出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有效解决。
参与度和互动:是否积极投入课堂讨论,是否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策略
是否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是否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是否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细节
朗读指导:教师是否对感情基调、重轻音、读音等进行了细化指导。
课堂管理:是否有效管理了课堂节奏,使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教学资源:
课件和教材的使用:是否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如课件中的音、图、像等。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否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评课方式
欣赏性评课:指出课的优点和长处,为解决问题提示课的模型和范式。
关注“主体”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评价课堂首先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关注“过程”
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最后的表现,评价的重点在于诊断教师教学过程的问题,调查教师发展的目标,满足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需要。因此,评价应把目光放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评价,可以全面了解一节新基础教育语文课的优劣,并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