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窍通了九窍的典故与成语“一窍不通”有关。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过理》,原文是:“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对此注释道:“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的话“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被理解为如果比干的心脏(一窍)是相通的,他就能避免被杀。这里的“窍”指的是要害或通道。而“十窍通了九窍”这个成语,实际上是通过一种幽默或讽刺的方式,表达某人“一窍不通”,即对某方面完全不懂。
具体来说:
典故来源:
这个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过理》,讲述的是孔子对比干被杀的评论。
成语解释:
“十窍通了九窍”用来形容某人只懂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完全不懂,类似于“一窍不通”。
成语用法: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对某事物了解不全面或一知半解的情况。
因此,十窍通了九窍的典故与成语“一窍不通”密切相关,通过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